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21)
发布时间: 2023-05-12     浏览次数: 969

一、基本信息

专业代码:080407

学科门类:工学

专业类别:材料学

所属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方案制订人:邰燕芳

方案审核人:李宗群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掌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实践能力素养,得到高分子材料工程师的基本训练,能够在高分子材料及相关领域从事生产运行、工设计、技术管理工程研究等方面工作,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能达成下列目标:

目标1:具有良好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及人文素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健康的身心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综合考虑社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目标2:能够进行高分子材料技术与产品研发、工艺与设备设计和生产技术管理与开发;能够对高分子材料加工、制备等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识别、归纳、总结

目标3:在高分子制备、加工成型、材料分析、材料应用等领域具有就业竞争力,并有能力从事科技工作;能够提供高分子成型加工、高分子材料制备与改性、产品的结构与工艺设计、生产加工的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案

目标4:具备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工程项目管理能力;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工程实践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具有团队合作精神以胜任高分子材料工程及相关行业技术的快速发展。

目标5:具备创新精神、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国际化视野,能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能够通过继续教育、工程师技术培训或其他终身学习渠道,提升专业持续发展能力,更新和调整专业知识和能力

三、培养规格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1-1 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等知识针对具体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求解,用于工程问题;

1-2 掌握工程基础知识,结合数学及自然科学知识,简单推演、分析高分子材料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2-1 识别和判断复杂工程问题关键环节、制约因素;

2-2 能正确识别、表达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

2-3 能运用基本原理,证实方案合理性,具备科学思维,问题分析能力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3-1 能够根据高分子材料性能,掌握工程设计目主要影响因素;

3-2 能够对工艺流程提出整体解决方案,具有创新能力,完成单元设计;

3-3 能够考虑安全、健康、法律、文化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材料科学与工程基本理论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4-1 合理选择研究路线,设计实验方案,完成材料制备、测试与性能表征;

4-2 能够安全开展实验,正确采集分析数据,得到有效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5-1 掌握材料表征常用现代仪器设备技术使用方法;

5-2 能够制定研究路线,设计实验方案,完成材料制备、测试与性能表征;

5-3 能够根据实验方案构建实验系统,安全地开展实验,正确采集数据和结果分析,得到合理结论。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6-1 理解并遵守社会、健康等对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规范和约束。

6-2 能分析和评价复杂工程实践对社会、健康、安全影响,理解应承担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及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7-1 能够理解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内涵。

7-2 能够评价复杂工程实践活动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8-1 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具有正确世界观、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生观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8-2 理解工程领域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自觉遵守

8-3 理解对公众的安全、健康,具备环境保护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9-1全局观念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有效沟通、合作共事

9-2 能够独立或合作工作,合理、公正地完成团队组织、协调工作。

10.沟通:能够就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0-1 能够就复杂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问题,严谨、准确、有效表达专业见解,回应质疑,理解差异性

10-2 了解专业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研究热点

10-3 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就专业问题,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基本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1-1 理解工程项目中涉及的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成本构成;

11-2 能在多学科环境下,在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的过程中,运用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12-1 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认识到自主和终身学习的必要性;

12-2 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包括理解、归纳总结、提出问题能力。

四、学制与学分

1.学制:基本学制为4年,修业年限为4-6

2.学分:毕业最低要求学分为180学分其中通识教育选修课不少于8学分,专业选课不少于6学分,创新创业实践不少于4学分,社会责任教育实践不少于5学分,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不少于2学分。

五、毕业与授予学位

学生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完成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学分要求,考核合格,准予毕业,颁发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本科毕业证书。符合蚌埠学院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规定的,授予学学士学位。

六、主干学科、核心课程、特色课程与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1.主干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

2.核心课程及简介:

材料科学基础、高分子化学(双语教学)、高分子物理、聚合反应工程、材料分析测试和研究方法、高分子材料、聚合物基复合材料、聚合物加工工程

1)材料科学基础(E012502

授课总学时:64;学分:4;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课程内容概要:包括材料的对称,结构和缺陷,材料热力学和相平衡,材料扩散和相变,材料烧结及热处理等。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的共性以及一些主要材料的特性;熟悉材料的组织结构在不同外界状态下的变化规律及对材料性能的影响,了解材料科学的进展,初步具备正确选择和研究材料的能力。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1] 胡赓祥,蔡珣,戎咏华主编. 材料科学基础. 第三版.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7

[2] 张联盟主编. 材料科学基础.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3] 石德珂主编. 材料科学基础. 第二版.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4] 余永宁. 材料科学基础.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5] 王永欣. 《材料科学基础》(国家级精品课程). 西北工业大学

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NWPU-15001?from=searchPage

2)高分子化学(E013731

授课总学时:56;学分:3.5;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程内容概要:高分子化学主要讲述高分子的基本概念、高分子化合物合成的基本原理及控制聚合物反应速率和分子量的方法、高分子化学反应的特征以及聚合方法的选择;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高分子材料领域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高分子材料的基本概念、合成原理、聚合方法、结构、性质及结构与性能之间的规律性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为以后从事高分子材料学习工作奠定专业理论基础。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1] 潘祖仁主编. 高分子化学. 第五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2] 王槐三主编.高分子化学教程. 第四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3] 潘才元主编. 高分子化学. 第二版.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12

[4] 约翰·W·尼科尔森(英)编著,付中玉译. 聚合物化学. 第二版. 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2005

[5] 李伯耿等. 高分子化学. 浙江大学

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ZJU-1461781183?from=searchPage

3)高分子物理(E013733

授课总学时:56;学分:3.5;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程内容概要:本课程系统全面地介绍了高分子物理的基本理论及研究方法。包括高分子的链结构,高分子的溶液性质,高分子的聚集态结构,高分子多组分体系,聚合物的结晶态、非晶态,聚合物的力学、电学、光学等性质,以及聚合物的分析与研究方法等等。从分子运动的观点出发,阐述高分子的性能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1] 马德柱主编. 聚合物结构与性能(结构篇).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

[2] 马德柱主编. 聚合物结构与性能(性能篇).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

[3] 方征平,王香梅主编. 高分子物理教程.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4] 华幼卿主编. 高分子物理. 第四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5] 武德珍等. 高分子物理. 北京化工大学

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BUCT-1002983006?from=searchPage

4)聚合反应工程

授课总学时:32;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程内容概要:本课程介绍了三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化学反应工程基础,为未学过化学反应工程的高分子类学生提供基础知识。第二部分为聚合过程工程分析,以聚合动力学为基础,剖析操作参数对聚合速率和聚合物质量的影响;从高分子化学的基础知识向聚合工程概念方向发展。第三部分为聚合物流变与传递,以及聚合反应器放大技术。

  1. 史子瑾著. 聚合反应工程基础.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

  2. 单国荣,杜淼,朱利平编. 第二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21

  3. 李绍芬主编. 反应工程. 第三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4. 王安杰、张守臣、李翔编. 化学反应工程学. 第二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

  5. 王安杰等. 反应工程. 大连理工大学

    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DLUT-1003041004?from=study

     

    5)材料分析测试和研究方法

    授课总学时:32;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程内容概要:本课程系统全面地介绍了高分子材料研究中常用的测试分析技术,涵盖结构鉴定方法、分子量研究方法、形态与形貌表征方法、热分析方法等,还包括高分子材料性能研究方法,如流变性能研究方法、力学性能测试方法、吸附性能研究方法等。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1] 高炜斌主编. 高分子材料分析与测试. 第三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9

    [2] 陈厚著. 高分子材料分析测试与研究方法. 第二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8

    [3] 潘文群主编. 高分子材料分析与测试.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4] 付丽丽主编. 高分子材料分析检测技术.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4

    [5] 赵素玲等. 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 武汉理工大学

    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WHUT-1205968809?from=searchPage

    6)高分子材料

    授课总学时:32;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程内容概要:主要介绍了通用塑料、工程塑料、合成纤维、橡胶、涂料和黏合剂、功能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共混材料和复合材料的基本性质、功能、加工工艺、使用环境及其结构和组成的关系。另外还深入浅出地导出了各种功能材料、智能材料、仿生材料等新型材料,在此基础上还介绍了高分子材料领域新的知识和技术。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1] 黄丽主编. 高分子材料. 第二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

    [2] 冯孝中主编. 高分子材料.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3] 高长有主编. 高分子材料概论.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

    [4] 钱立军,王澜主编. 高分子材料.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0

    [5] 杨晓莉等. 高分子材料. 金陵科技学院

    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JIT-1206684809?from=searchPage

     7)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授课总学时:32;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程内容概要:课程主要介绍了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概念、特性、应用与进展,介绍纤维的制备、结构与性能、品种与规格;基体的作用、性能及其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基体的配方设计与选择;界面的形成、作用与破坏机理,纤维表面处理与界面研究方法;半成品制备与复合材料的成型原理,固化工艺参数制定和质量控制;用细观力学方法分析复合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各向异性及其层板的力学性能;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断裂与损伤、冲击、疲劳、蠕变和环境影响;高频介电性能与雷达罩;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其他性能。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1] 陈宇飞,马成国著.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第二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

    [2] 王汝敏,郑水蓉,郑亚萍著.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第二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

     

    [3] 顾书英,任杰著.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第二版. .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4] 倪礼忠著.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5] 张东兴.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7

    8)聚合物加工工程

    授课总学时:32;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程内容概要:本课程着重阐述塑料、橡胶、纤维等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中的共性问题,兼顾各自的特性;注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力求公式推导简练,物理意义明确;对每种成型方法,均从工艺特点、原理分析、设备类型及配置等三方面讨论。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6. 赵素合著. 聚合物加工工程.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8

  7. 杨鸣波著. 聚合物成型加工基础.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9

  8. 戴李宗主编. 高分子加工.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21

  9. 贺英著. 高分子合成与材料成型加工工艺.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21

  10. 戴李宗等. 高分子加工工艺. 厦门大学

    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XMU-1003588002?from=searchPage

    3.特色课程及简介:

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原理材料分析测试和研究方法、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聚合物加工工程、专业生产实习

1)无机及分析化学E012042

授课总学时:80;学分:5;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特色类型:省级线上课程、省级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培育项目、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专创融合课程。

课程特色: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变化过程中能量关系的一门基础课程,是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科学与工程、安全工程、环境科学、无机非金属材料等专业必修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两大基础课之优势和特点于一身。涉及到的专业知识点较多,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将这些知识点完整充分的讲授给学生,在此基础之上需要仔细梳理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其列入教学计划的重要条目和课堂讲授的重要内容,将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使该课程与思政理论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起全课程育人的格局。在教学过程中应在专业学科知识体系中寻找与德育知识体系的触点,顺其自然而不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润物无声地开展思政教育。

2)有机化学E012016

授课总学时:72 ;学分:4.5;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特色类型: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和社会实践课程、省级教学示范课程、省级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培育项目、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专创融合课程。

课程特色:基于OBE教育理念,结合专业特点和具体学情,构建课前自主学习-课中互动联系-课后讨论实践的教学流程,促进线上线下教学深度融合,突出应用能力培养,持续提升课程的高阶性和挑战度;结合新工科能力导向,面向有需要的学生开放实验室,指导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加挑战杯、大学生化学知识竞赛等学科竞赛,增加课程的挑战度,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产出导向的能力教学;同时通过适时把科学世界观、新时代工匠精神、科技创新、安全生产、生态文明思想等融入课堂教学,为学生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激发其学习报国的热情。

3)化工原理E012049

授课总学时:40;学分:2.5;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特色类型: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专创融合课程

课程特色:化工原理主要讲述化工生产过程的单元操作及所用设备的基本理论知识,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学加工类生产中各种物理过程问题的工程学科,承担着工程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双重教育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逐步培养学生单元操作和设备选择的能力、工程设计的能力、操作和调节生产过程的能力、实验技能、过程开发或科学研究的能力。化工原理课程蕴藏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化工原理的课程特点,挖掘和凝练其中大量的思政教育资源和素材,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强化学生对新时代祖国文化自信、政治认同、德育传承和国家意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致力于科技生产、报效祖国的情怀。通过指导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加挑战杯、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等学科竞赛,增加课程的挑战度,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产出导向的能力教学。

4)材料分析测试和研究方法(E013735

授课总学时:32 ;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限选课

特色类型: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课程特色:材料现代测试方法概述了现代材料分析技术中X射线衍射分析、电子显微分析、热分析等测试方法的起源与发展、基本原理、仪器结构与功能、分析方法及应用等知识,是解决材料化学组成、微观形貌、物相结构和宏观性能之间关系的重要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材料结构分析表征所需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备初步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本课程建设过程中,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式设计等课程教学各环节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成果导向目标,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立项。

5)高分子化学E013731

授课总学时:56;学分:3.5;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特色类型:校级思政示范课程、精品课程

课程特色:通过企业调研、毕业生回访、教师到企业中实践、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基地等方式,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思路;签定校企共建课程开发协议,结合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工作岗位的技术要求与职业要求,由教学团队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发课程教学体系,主要基于聚合物合成方法、毕业生实际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来确定,同时兼顾学生的提升空间(如介绍国、内外最新的合成技术成果等);积极进行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引导、行动导向、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适时把科技创新、安全生产、生态文明思想等融入课堂教学,为学生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激发其学习报国的热情。

6)高分子物理E013733

授课总学时:56;学分:3.5;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特色类型:校级思政示范课程、专创融合课程

课程特色:本课程系统全面地介绍了高分子物理的基本理论及研究方法。包括高分子的链结构,高分子的溶液性质,高分子的聚集态结构,高分子多组分体系,聚合物的结晶态、非晶态,聚合物的力学、电学、光学等性质,以及聚合物的分析与研究方法等等。从分子运动的观点出发,阐述高分子的性能与结构之间的关系。本课程与工作生产直接相关,工程实践性较强,为此,本课程积极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建立工学结合的课程建设机制,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手段,突出能力为本的原则,以实际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开发具有创新创业特色的课程资料

7)聚合物加工工程E013739

授课总学时:32;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特色类型: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专创融合课程

课程特色:本课程着重阐述塑料成型加工中的共性问题,兼顾各自的特性,注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力求公式推导简称,物理意义明确,对于每种成型方法,均从工艺特点、原理分析、设备类型及配置等三方面进行讨论。本课程教学实践和应用性较强,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创新创业为契机,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摒弃过去以教材为核心,以章节为次序的教学模式,把教学内容以项目方式进行展开,使每一个任务都与实践操作技能紧密结合。

8)专业生产实习E017106

授课总学时:1;学分:2;课程性质:集中安排的实践教学活动

特色类型:校企合作共建课程

课程特色: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方式,进一步体现了理工结合的特色,具有实践性强、综合能力要求高的特点,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本课程在合作共建设的校外实习基地进行,采用校内专业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联合指导的教学模式。通过专业生产实习,巩固、拓宽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专业生产实习中,通过对某一特定的生产车间或特定的生产装置的全面了解,掌握该车间或装置的生产工艺和流程,获得该生产工艺的生产实践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毕业后的实际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4.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军事训练与国防教育社会责任教育实践毕业实习(含毕业教育)毕业设计(论文)创新创业实践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军事理论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专业认知实习材料科学基础课程设计聚合物反应工程课程设计科研技能训练生产实习生物基高分子材料课程设计(生物基高分子材料方向)高分子成型设备课程设计(高分子成型与加工方向)等

、课程结构及学时(学分)比例

本专业课程(集中安排的实践教学活动除外)分为通识教育必修课、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六大类。课堂教学总学时数(不含集中安排的实践教学活动学时数)为2442学时,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为690学时,占28.25%;学科专业基础课为944学时,占38.66%;专业必修课为392学时,占16.05%;专业限选课192学时,占7.86%;专业任选课96学时,占3.93%;通识教育选修课128学时,占5.24%

本专业规定最低毕业总学分为180学分(含集中安排的实践教学活动学分)。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为39.5学分,占21.94%;学科专业基础课为53.5学分,占29.72%;专业必修课为21学分,占11.67%;专业限选课10学分,占5.55%;专业任选课6学分,占3.33%;通识教育选修课8学分,占4.44%;集中安排的实践教学活动(不含课内实验教学)42学分,占23.33%

必要说明

本专业2021版人才培养方案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材料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工程教育认证要求、新工科专业建设要求,结合服务地方支柱产业—生物基材料产业发展需要,体现地方性、应用型、工科强办学定位,培养应用型人才修订。

1. 本专业坚持育人为本,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将工程教育认证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重视学生艺术审美、大学语文、工程伦理、职业伦理、科学伦理教育等通识教育,注重与数据科学与技术、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课程的交叉与融合。

2. 本专业坚持产教融合,以学生能力为导向,突出学科交叉,以新理念、新形态、新方法带动新工科建设,形成多主体参与、产学研深度融合人才培养共同体,注重专业的升级与改造,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提升服务地方新材料产业经济的能力。

3. 本专业坚持产业为要,实施“三服务、三引入、三共同”产教融合机制服务地方硅基新材料产业,坚持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府合作,探索产教深度融合合作机制,与丰原集团、海康防护、博泰塑业、杰蓝特新材料有限公司等多元主体协同,探索建立现代产业学院,建立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校企合作课程,加强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需求的高契合度。

4. 本专业坚持质量先行,构建校、院、教研室三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构建了完整的质量系统,在课程、实验、实习、毕业设计、创新创业、劳动教育等各教学环节建立了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