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信息
专业代码:080406 | 学科门类:工学 |
专业类别:材料类 | 所属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
方案制订人:葛金龙 | 方案审核人:李宗群 |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掌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的生产过程、工艺及设备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综合分析和解决无机非金属材料实际工程复杂问题的基本能力和素养,能够在玻璃生产、无机非金属材料产品的研制与开发、生产过程控制、产品检测、科学研究等领域工作,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能达成下列目标:
目标1:具备较高的人文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及环保意识,遵守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目标2:熟悉并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具有无机非金属材料产品进行生产、改进、设计、管理能力,能成为企业技术中坚和业务骨干。
目标3:具备良好的沟通、交流和团队管理能力,能够在项目组或团队中担任负责人或协助负责人完成工作,并有效地发挥自身作用。
目标4:能够使用外语熟练阅读专业文献,能够采用专业科技语言撰写研究报告等。
目标5:能够跟踪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相关领域的前沿知识和技术,具有持续学习和自我完善能力,通过多种渠道,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
三、毕业要求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1-1 能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语言工具用于无机非金属材料生产与改性,新材料设计开发、性能优化等工程问题的表述;
1-2 能针对无机非金属工程专业领域具体的对象建立数学模型并求解;
1-3 能够将知识和数学模型方法用于推演、分析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1-4 能够将知识和数学模型方法用于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比较与综合。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2-1 能运用相关科学原理,识别和判断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领域专业问题的关键环节;
2-2 能基于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的科学原理和数学模型方法正确表达复杂工程问题;
2-3 能认识到解决问题有多种方案可选择,会通过文献研究寻求可替代的解决方案;
2-4 能运用基本原理,借助文献研究,分析过程的影响因素,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复杂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3-1 掌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设计和产品开发全周期、全流程的基本制备方法和技术,了解影响设计目标和技术方案的各种因素;
3-2 能够针对玻璃生产,粉体生产和改性的需求,完成关键生产设备或单元(部件)的设计;
3-3 能进行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流程设计,在设计中体现创新意识;
3-4 在设计中能够考虑安全、健康、法律、文化及环境等制约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无机非金属材料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4-1 能够基于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的基本科学原理,通过文献研究或相关方法,调研和分析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
4-2 能够根据基于材料组成,结构,性能,应用的基本规律,选择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研究路线,设计实验方案;
4-3 能够根据实验方案构建实验系统,安全地开展实验,正确地采集实验数据;
4-4 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5-1 了解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领域的现代设备的使用原理和方法,并理解其局限性;
5-2 能够选择和使用恰当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仪器设备和专业模拟软件,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计算与设计;
5-3 能够针对专业具体的对象,开发或选用满足生产、加工、改性等需求的现代工具,模拟和预测生产、加工、改性等专业问题,并能够分析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6-1 了解无机非金属工程相关领域的技术标准体系、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理解不同社会文化对工程活动的影响;
6-2 能分析和评价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实践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的影响,以及这些制约因素对项目实施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7-1 了解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特点,理解无机非金属材料制备等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内涵。
7-2 能够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的可持续性发展,评价产品周期中可能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损害和隐患。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8-1 有正确价值观,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8-2 理解诚实公正、诚信守则的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并能在工程实践中自觉遵守;
8-3 理解工程师对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以及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能够在工程实践中自觉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9-1 能与其他学科的成员有效沟通,合作共事;
9-2 能够在团队中独立或合作开展工作;
9-3 能够组织、协调和指挥团队开展工作。
(10)沟通:能够就无机非金属材料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0-1 能就专业问题,以口头、文稿、图表等方式,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回应质疑,理解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交流的差异性。
10-2 具备一定国际视野,了解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研究热点,理解和尊重世界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10-3 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就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领域的问题,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基本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1-1 具有系统的工程实践学习经历,掌握工程项目中涉及的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11-2 了解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的工程及产品全周期、全流程的成本构成,理解其中涉及的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问题;
11-3 能在多学科环境下(包括模拟环境),在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的过程中,运用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12-1 能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认识到自主和终身学习的必要性;
12-2 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能通过自主学习或交流培训掌握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的最新理论、技术及前沿动态,包括对技术问题的理解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等。
四、学制与学分
1.学制:基本学制为4年,修业年限为4-6年。
2.学分:毕业最低要求总学分为180学分,其中通识教育选修课不少于8学分,专业任选课不少于6学分,创新创业实践不少于4学分,社会责任教育实践不少于5学分,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不少于2学分。
五、毕业与授予学位
学生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完成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学分要求,考核合格,准予毕业,颁发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本科毕业证书。符合蚌埠学院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规定的,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六、主干学科、核心课程、特色课程与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1.主干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
2.核心课程及简介:
材料科学基础、粉体工程与设备、无机材料物理性能、粉体表面改性与设备、热工过程与设备、无机材料现代测试方法、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学、玻璃工艺学、玻璃窑炉。
(1)材料科学基础(E012402)
授课总学时:64;学分:4;课程性质:学科专业基础课
课程内容概要:材料科学基础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衔接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桥梁,为必修课程。阐述材料的组成与结构、制备与加工、性质、使用性能等材料科学与工程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制约规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晶体结构、晶体结构缺陷、非晶态结构与性质、表面结构与性质、相平衡与相图、基本动力学过程(扩散、材料中的相变、材料制备中的固态反应、烧结)等方面的科学原理与工程方法,全面理解材料科学中的共性规律,即材料的组成-形成(工艺)条件-结构-性能-材料用途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制约规律,通过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科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能力,为将来从事材料设计及研发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根据课程内容,鼓励学生参加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委员会组织的专业赛事。
课程还附加32学时的实验内容,主要实验项目为相平衡、固相反应、烧结等。课程知识点较多,内容较为丰富,可以通过国家精品课程、中国大学MOOC、爱课程等线上资源了解课程内容。实验课程可以通过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加强学习。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含电子资源):
[1]张联盟,黄学辉,宋晓岚.材料科学基础.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21年
[2]张联盟,黄学辉,宋晓岚,等.《材料科学基础》(国家精品课程),武汉理工大学,http://jpkc.whut.edu.cn/jw03/index.htm
[3]黄学辉,雷丽文,顾少轩,等.《材料科学基础》(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武汉理工大学,http://www.icourse163.org/course/WHUT-1002686003
[4] 胡赓祥,蔡珣,戎咏华.材料科学基础.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
[5] 余永宁. 材料科学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
[6] William D. Callister.Jr.,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John Wiley&Sons, Inc, 2013
(2)粉体工程与设备(E013401)
授课总学时:32;学分:2;课程性质:学科专业必修课
课程内容概要:以粉体粉碎、粉磨、分级、改性、应用等工程过程为主线,使学生掌握各种粉体的共性与个性知识。介绍典型粉体单元操作的原理、理论基础、应用工艺与设备,强化粉体加工过程中粉体共性与特性之间的关系。重点讲述粉体加工过程中表面改性方法、改性效果表征等内容,加强粉体行业的标准、法律法规、国际先进粉体材料案例等内容,注重加强环境保护理念,强化绿色加工,强化粉尘爆炸、粉尘安全防护等内容。课程介绍粉体各加工单元的典型工艺过程、典型机械设备。讲述粉体工程最新的设备工艺、技术及应用,同时介绍粉体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应用领域,结合地方硅基新材料产业,将硅基新材料典型案例贯穿课程始终。主要内容包括粉体粒度分析及测量、粉体填充、堆积及表面改性、粉体的润湿、粉体的流变学、粉碎过程与设备、粉碎机械力化学、分级分离与设备、混合与造粒、粉体的输送设备、粉尘的危害与防护。
课程还包括32学时的实验内容,主要仪器设备有行星式球磨机验证粉体粉磨,激光粒度仪表征粉体粒度,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仪测试粉体比表面积,接触角测定仪、红外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表征粉体改性效果。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含电子资源):
[1] 陶珍东,郑少华.粉体工程与设备.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年
[2] 李宏林,赵娣芳,盖国胜.等编著. 粉体工程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年
[3] 蒋阳,程继贵.粉体工程.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年
[4]清华大学材料学院粉体工程研究室(网页)http://www.chinapowder.cn
[5] 粉体网(网页),http://www.cnpowder.com.cn
(3)粉体表面改性与设备(E013403)
授课总学时:32 ;学分:2;课程性质:学科专业必修课
课程内容概要:课程着重介绍粉体表面改性的方法与原理、表面改性工艺、表面改性设备、表面改性剂、表面改性产品的评价方法、粉体表面有机改性、粉体表面无机改性、粉体插层改性等内容。内容还包括现代粉体表面改性的最新设备、表面改性的最新应用、粉体表面改性剂等。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含电子资源):
[1] 郑水林,王彩丽,李春全.粉体表面改性.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9年
[2] 李宏林,赵娣芳,盖国胜.等.粉体工程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年
[3] 盖国胜,陶珍东,丁明.粉体工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
[4] 王介强,徐红燕.粉体测试与分析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年
[5] 粉体圈、粉体网、表面活性剂发展中心等微信公众号
(4)无机材料现代测试方法(E013406)
授课总学时:48 ;学分:3;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程内容概要:课程内容涉及物理学、现代系统工程技术、材料科学,具有综合性、学科交叉性、理论和实践性强等特点。主要内容为现代材料主要分析测试方法的物理原理、仪器的操作、样品的制备及应用范围,具体包括X射线衍射学、电子显微学、电子能谱、热分析技术;旨在使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及与材料学科专业的本科生能够初步建立起现代材料测试分析方法的知识体系,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科学分析材料的结构、组成,加深对材料组成-结构-性能三者密切关系的理解,能够科学分析问题,并解决工程中复杂的实际问题,主要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涉及大型仪器设备,实验部分可以借助虚拟仿真实验完成,具体可参考网络慕课、线下精品课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等网络资源,课程还需要和硅基新材料产业结合起来,有侧重点的讲解材料的现代测试方法。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1] 王富耻.现代材料分析测试方法.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年
[2] 左演声.材料测试与研究方法.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9年
[3]朱和国,王秀娟,刘吉梓. 材料科学研究与测试方法实验教程.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9年
(5)无机材料物理性能(E013408)
授课总学时:32;学分:2;课程性质:学科专业必修课
课程内容概要:课程要求系统地阐述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包括受力形变、断裂与强度)、热学、光学、导电、介电、磁学等性能及其发展和应用,介绍各种重要性能的原理及微观机制,性能的测定方法以及控制和改善性能的措施,各种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各性能之间的相互制约与变化规律。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无机材料性能的影响因素,掌握材料性能与材料设计之间的关系,同时掌握对于材料性能的测试方法,为后续材料设计等相关课程提供支持。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含电子资源):
[1] 宁青菊.无机材料物理性能.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年
[2] 关振铎.无机材料物理性能.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
(6)热工过程与设备(E013410)
授课总学时:48 ;学分:3;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程内容概要:热工过程与设备
课程特色:课程主要讲述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热工过程、热工设备等内容。课程难度较大,主要有新型回转窑系统、玻璃池窑及有关的热工设备、隧道窑与辊道窑、高科技的热工设备与技术、无机非金属材料行业内的其它专用热工设备、无机非金属材料工业主流热工设备发展动态与展望。在总的培养目标下着重掌握有关热工设备的基本流程、基本结构、基本原理以及新技术的论述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其重点是在目前应用广泛的、新型高效的、有发展前途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热工设备与技术。课程为生产及生产管理、设计及技术开发等工作奠定必备的理论基础。
热工过程与设备课程除了理论教学外,实习基地开展课程辅助教学,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实践基地的实践资源,学习玻璃窑炉热工的结构,也可借助网络资源、动画等辅助教学。课程还需要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从玻璃窑炉、水泥窑炉等知识点开展课程思政教育。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含电子资源):
[1] 姜洪舟.无机非金属材料热工设备(第7版).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20年
[2] 陈景华,张长森,蔡树元.无机非金属材料热工过程及设备.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年
(7)玻璃工艺学(E014422)
授课总学时:64;学分:4;课程性质:专业限选课
课程内容概要:课程以玻璃工艺原理、玻璃工艺过程为主线,按照理论结合实际,成分设计与产品性能相结合,生产技术与检测技术相结合,现代技术与传统工艺相结合的结构阐述玻璃工艺学的主要内容。并依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将玻璃工业的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将循环经济与玻璃利废相结合。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玻璃的定义与结构、玻璃的形成与规律、玻璃的分相与析晶、玻璃的性质、玻璃着色与脱色、玻璃成分设计、玻璃的主要原料与配料、玻璃的成型、玻璃的加工、玻璃的热处理、玻璃的缺陷与控制。
本课程为玻璃生产与技术方向的重要专业课限选课,涉及玻璃生产的基本原理、最新工艺等内容,可以利用校企合作的实践资源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利用实践教学基地的视频资料辅助教学。部分内容可以邀请企业工程师参与教学。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含电子资源):
[1] 田英良.新编玻璃工艺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0年
[2] 张锐.玻璃工艺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20年
[3] 赵彦钊.新编玻璃工艺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9年
3.特色课程及简介:
材料科学基础、粉体工程与设备、粉体表面改性与设备、无机材料物理性能、无机材料现代测试方法、热工过程与设备、玻璃工艺学
(1)材料科学基础(E012402)
授课总学时:64;学分:4;课程性质:学科专业基础课
特色类型:专创融合、赛学融合课程
课程特色:本课程在突出无机非金属材料原理的基础上,全面介绍材料科学的基本理论,着眼于材料科学的基本及共性问题,即材料的组成-形成(工艺)条件-结构-性能-材料用途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制约规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材料领域科学基础和共性规律,并通过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科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能力,为将来从事材料设计及研发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课程教学将基于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理念,强调专创融合、赛学融合。使学生掌握基于材料热力学的相关知识(如晶体结构、晶体结构缺陷、表面结构与性质、材料的表面与界面,非晶态结构与性质等)进行相关知识的实际应用与分析;使学生掌握基于材料动力学的相关知识(如扩散)进行相关材料合成过程的设计与分析;查阅文献,了解材料发展史及新材料的研究进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论证,揭示其影响因素,获得有效结论。引导并强化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鼓励学生参加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委员会组织的专业赛事,比如全国高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基础知识大赛,激发大学生对材料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掌握其丰富内涵;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
(2)粉体工程与设备(E013401)
授课总学时:32;学分:2;课程性质:学科专业必修课
特色类型:校企合作共建课程
课程特色:本课程是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任务是讲解粉体的基本性质、粉体制备、粉体加工单元操作的基本理论及相关设备的构造、工作原理和设备选型计算方法等。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初步掌握常见的粉体材料生产设备构型、构造、工作原理、工作参数及主要性能,能够较为系统、全面和深入理解的和掌握粉体制备和处理的基本理论、各操作单元的特点及关键,为粉体开发新设备奠定理论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复杂工程理论、开发方案设计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挖掘并展现粉体相关的龙头企业如海螺水泥、凯盛集团等企业取得相关成就在强国建设过程中作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及自信心及勇于担当意识。通过月球采样品分类等案例引导、培养学生的好奇心,结合3D打印、人工智能、粉体制备工艺流程如串并联粉磨工艺、中卸粉磨工艺学习,培养学生在现代基础材料、先进电子材料、结构和功能材料中重要应用的相关理念;介绍粉体表面改性、超细粉体制备拓展学生的视野,拓展粉体的应用空间如中草药开发、矿物加工领域;通过学习粉体输送设备如胶带到管式输送设备的过程学习,培养学生的设备创新能力;通过粉体分级理论和设备及粉体危害防护,结合粉尘爆炸、PM2.5等相关案例的学习,潜移默化引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和安全意识;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严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意识,强化诚信教育。
(3)粉体表面改性与设备(E013403)
授课总学时:32 ;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特色类型:校企合作共建课程
课程特色:本课程利用企业对无机非金属粉体材料的特殊要求,利用现有企业的产品的表面改性工艺、性能、表征、设备,开展课程教学。同时,与安徽中创电子信息材料有限公司共同开展开发粉体表面改性的方法、工艺的研究,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丰富课程教学资源。利用安徽中创电子信息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钛酸钡粉体与日本生产的粉体在粉体性能上比较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将公司的生产工艺流程贯穿到教学案例中。利用粉体圈、粉体网、材料人等微信公众号介绍粉体表面改性的研究前沿、生产案例,使学生能够了解最新的生产工艺。
(4)无机材料物理性能(E013408)
授课总学时:32;学分:2;课程性质:学科专业必修课
特色类型:校企合作共建课程
课程特色:本课程主要包括材料的力学、热学、电学、磁学以及介电光学等性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判断材料优劣、正确选择和使用材料、改变材料性能、探索新材料、新性能、新工艺打下理论基础。在授课过程中,通过企业对无机材料物理性能的检测项目及仪器设备开展校企合作,将生产第一线资源充分融入课程教学实践中。如在学习材料的力学性能时,分析材料中应力产生的原因、机理,并按照海控三鑫(蚌埠)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的企业标准介绍材料力学性能的检测方法;在介绍材料的电学、磁学等性能时,结合凯盛集团制定的关于光伏玻璃透过率检测方法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让学生学习的知识标准化。,同时,也可以邀请校企合作单位的高级工程师来授课或者学生去企业见习、实习,让学生学习的更专业,更加贴近行业、企业的需求。
(5)无机材料现代测试方法(E013406)
授课总学时:48 ;学分:3;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特色类型: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省级双基教学示范课;省级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
课程特色:本课程内容现代材料主要分析测试方法的物理原理、仪器的操作、样品的制备及应用范围,具体包括X射线衍射学、电子显微学、电子能谱、热分析技术。在教学整体实施过程中,课程充分挖掘现代测试方法的课程思政元素,凸显立德树人理念,将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教育有机结合。
该课程内容涉及到一些大型和贵重精密仪器,结合我国精密仪器制造业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进行介绍,从而激发学生深切的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引导学生勇于担当、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介绍X射线衍射学、电子显微学、电子能谱及热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相关定律和公式,充分发掘课程思政相关元素,有机融入科学发展史,科学家的研究思想和研究经历,分析科学家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介绍相关定律和方程的建立、发展和修正过程中,使学生领悟励志求知、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及科学的思维方法;通过分享科学家的小故事和人格特点,列举我国科学家在材料现代测试方法及相关领域的积极贡献,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加强诚信教育,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6)热工过程与设备(E013410)
授课总学时:48 ;学分:3;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特色类型:省级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
课程特色:本课程主要讲述现代窑炉技术,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从玻璃窑炉、新型窑炉等知识点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紧扣节能减排和科技强国的指导思想,贯彻“双减”、“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指导方针在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实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每章内容引入课程思政环节,适当结合区域发展新技术、社会热点新闻及国家重要会议和指导文件,以实际应用和社会发展突出课堂内容的重要性,以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自身与祖国的发展紧密相关为切入点,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从自身做起。通过课程学习,增强学生节能减排的意识和自觉性,推进国家节能减排工作的展开;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使命感。
(7)玻璃工艺学(E014422)
授课总学时:64;学分:4;课程性质:专业限修课
特色类型:校企合作共建课程
课程特色:本课程以玻璃工艺原理、玻璃工艺过程为主线,按照理论结合实际,成分设计与产品性能相结合,生产技术与检测技术相结合,现代技术与传统工艺相结合的结构阐述玻璃工艺学的主要内容。利用合作企业,鑫民玻璃,海控三鑫,凤阳玻璃等玻璃企业的便利条件开展课程教学,引入玻璃生产过程中的最新工艺、最新设备、最先进的管理经验,利用校企合作的丰富实践资源充实课程的教学内容,利用实践教学基地的视频资料辅助教学。
4.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军事训练与国防教育、入学教育与安全教育、军事理论、社会责任教育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创新创业实践、形势与政策教育、玻璃专业实验、粉体表面改性与设备实验、专业认知实习、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设计、玻璃生产课程设计、玻璃专业综合实验、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厂设计、生产实习。
七、课程结构及学时(学分)比例
本专业课程(集中安排的实践教学活动除外)分为通识教育必修课、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六大类。课堂教学总学时数(不含集中安排的实践教学活动学时数)为2498学时,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为690学时,占27.62%;学科专业基础课为848学时,占33.94%;专业必修课为464学时,占18.58%;专业限选课256学时,占10.25%;专业任选课96学时,占3.84%;通识教育选修课144学时,占5.77%。
本专业规定最低毕业总学分为180.5学分(含集中安排的实践教学活动学分)。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为39学分,占21.60%;学科专业基础课为47.5学分,占26.32%;专业必修课为24学分,占13.30%;专业限选课14学分,占7.76%;专业任选课6学分,占3.32%;通识教育选修课8学分,占4.43%;集中安排的实践教学活动(不含课内实验教学)42学分,占23.27%,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为33.89%。
八、必要说明
本专业2021版人才培养方案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材料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工程教育认证要求、新工科专业建设要求,结合服务地方支柱产业—硅基新材料产业发展需要,体现地方性、应用型、工科强办学定位,培养应用型人才修订。
1. 本专业坚持育人为本,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将工程教育认证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重视学生艺术审美、大学语文、工程伦理、职业伦理、科学伦理教育等通识教育,注重与数据科学与技术、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课程的交叉与融合。
2. 本专业坚持产教融合,以学生能力为导向,突出学科交叉,以新理念、新形态、新方法带动新工科建设,形成多主体参与、政产学研深度融合人才培养共同体,注重专业的升级与改造。在省级一流专业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提升服务地方新材料产业经济的能力。
3. 本专业坚持产业为要,实施“三服务、三引入、三共同”产教融合机制,服务地方硅基新材料产业,坚持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府合作,探索产教深度融合合作机制,与凯盛集团、海控三鑫、安徽凤阳玻璃有限公司等多元主体协同,探索建立现代产业学院,建立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校企合作课程,加强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需求的高契合度。与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清华大学粉体工程研究室等科研机构,加强产教融合,科教融合。
4. 本专业坚持创新发展,依据安徽省硅基新材料协同创新中心、安徽省硅基新材料工程实验室、硅基新材料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功能粉体材料蚌埠市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扎实开展与区域硅基新材料产业同频共振的研究与人才培养。
5. 本专业坚持“三跨”为先,推行“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的“三跨”暑期工程创新教育,举办了“功能新材料”微专业,推进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法律法规等教育。
6. 本专业坚持质量先行,构建校、院、教研室三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构建了完整的质量系统,在课程、实验、实习、毕业设计、创新创业、劳动教育等各教学环节建立了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