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信息
专业代码:070302 | 学科门类:工学 |
专业类别:化学类 | 所属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
方案制订人:吴景梅 | 方案审核人:李宗群 |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思想政治修养、人文素质和科学技术修养,较好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在化学及相关学科领域,从事生产管理、技术开发、生产指导、教育教学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能达成下列目标:
目标1.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
目标2. 能够进行化学研究或化学品设计、开发、检验、和生产技术管理;
目标3. 在化学品制备、分析、检测、应用等领域具有就业竞争力,并有能力从事产品研究开发;
目标4. 具备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工程项目管理能力;
目标5. 具有安全环保意识、创新精神、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国际化视野,能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
三、毕业要求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应用化学相关领域复杂的工程问题。
1.1 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语言用于化学合成、改性,新产品的开发、性能优化等工程问题的表述;
1.2 熟练掌握化学基础知识,结合数学及自然科学知识,简单推演、分析化学相关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应用化学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2.1 能运用相关科学原理,分析和判断应用化学领域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和制约因素;
2.2 能认识到解决问题有多种方案选择,会通过文献研究寻找可替代的解决方案;
2.3 能运用基本原理,证实方案合理性,具备科学思维,问题分析能力;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应用化学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3.1能够对精细化学品的工艺流程设计提出整体解决方案,具有创新能力,完成关键生产设备或单元(部件)的设计;
3.2能够在设计中考虑安全、健康、法律、文化、经济效益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化学基本理论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化学品合成工艺等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4.1 能够通过文献研究或相关方法,调研和分析复杂工艺问题的解决方案;
4.2 能够根据化学品的结构、性能和现有制备方法,合理选择研究路线,设计实验方案,完成产品的制备、测试与性能表征;
4.3能够安全开展实验,正确采集分析数据,得到有效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化学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5.1 了解化学品表征常用现代仪器设备技术使用原理和方法,并理解其局限性;
5.2 能够选择和使用恰当的专业仪器设备和专业软件,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计算和设计;熟练掌握常用化学软件的使用方法,熟悉计算机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
5.3 能够根据实验方案构建实验系统,安全地开展实验,正确采集数据和结果分析,得到合理结论。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应用化学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6.1 熟悉化学相关领域的技术标准体系、知识产权、行业法律法规,了解并遵守社会、健康等对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规范和约束。
6.2 能够分析和评价化学品生产工程实践对社会、健康、安全影响,理解应承担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化学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7.1 了解精品化学品生产特点,理解精细化学品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内涵;
7.2 能够站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化学领域工程实践的可持续发展,评价生产过程中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损害和隐患。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化学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8.1 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具有正确世界观、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生观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8.2 理解化学工程领域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自觉遵守;
8.3 理解化学工程师对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并能在工程实践中自学履行。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9.1具有全局观念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有效沟通、合作共事。
9.2 能够在团队中独立或合作开展工作,合理、公正地完成团队组织、协调工作。
10.沟通:能够就化学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0.1 能够就复杂应用化学领域工程问题,严谨、准确、有效表达专业见解,回应质疑,理解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交流的差异性;
10.2 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了解化学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研究热点,理解和尊重世界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10.3 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就专业问题,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基本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1.1 理解工程项目中涉及的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成本构成;
11.2 能在多学科环境下,在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的过程中,运用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12.1 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认识自主和终身学习的必要性;
12-2 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能通过自主学习或交流培训,掌握化学领域的最新理论、技术和前沿动态,包括对技术问题的理解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提出问题能力。
四、学制与学分
1.学制:基本学制为4年,修业年限为4-6年。
2.学分:毕业最低要求总学分为177学分,其中通识教育选修课不少于8学分,专业任选课不少于6学分,创新创业实践不少于4学分,社会责任教育实践不少于5学分,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不少于2学分。
五、毕业与授予学位
学生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完成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学分要求,考核合格,准予毕业,颁发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本科毕业证书。符合蚌埠学院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规定的,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六、主干学科、核心课程、特色课程与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1.主干学科: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
2.核心课程及简介: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I、分析化学、物理化学I、化工原理II、仪器分析、高分子化学II、精细有机合成、工业分析等。
(1)无机化学(E012031)
授课总学时:72;学分:4.5;课程性质:学科专业基础课
课程内容概要:无机化学是研究无机物的组成、性质、结构和反应的一门科学。本课程主要内容是近代物质结构理论、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分子结构、化学热力学、化学反应动力学、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氧化还原和配位化学等基本理论。该课程是应用化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进行化学计算、自学和利用参考资料等方面的能力。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掌握解决化学问题的基本方法,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1] 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无机化学.第五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2]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 无机化学.第四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3] 宋天佑,程鹏,徐家宁. 无机化学.第三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4] 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 无机化学学习指导.第五版.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年
[5] 孟长功等. 无机化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大连理工大学,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DUT-1001630001?from=searchPage
(2)有机化学I(E012028)
授课总学时:72;学分:4.5;课程性质:学科专业基础课
课程内容概要: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的一门科学。本课程主要内容是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来源和制备方法;各类官能团的特性,各种类型有机反应的反应机理;有机合成,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测定等。该课程是应用化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无机化学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获得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在创造性思维、了解自然科学规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获得初步的训练。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1] 张晓梅,陈红,王传虎. 有机化学.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年
[2] 徐寿昌. 有机化学.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3] 张文勤,郑艳,马宁. 有机化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
[4] 王积涛,王永梅,张宝申. 有机化学.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
[5] 龚跃法等. 有机化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华中科技大学,http://www.icourse163.org/course/HUST-1001936008
(3)分析化学(E012003)
授课总学时:48;学分:3;课程性质:学科专业基础课
课程内容概要: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和形态等化学信息的分析方法及理论的一门科学。本课程主要内容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部分。前者包括以系统分析为主的常见阳离子分析和以分别分析为主的常见阴离子分析;后者包括以化学分析为主的酸碱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重量分析以及吸光光度分析。该课程是应用化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定量分析的一般步骤,掌握误差及分析数据的处理,掌握滴定分析、重量分析和光度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及基本操作与技能。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1] 华中师范大学等校. 分析化学. 第四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2] 武汉大学. 分析化学. 第五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3] 华东理工大学,四川大学. 分析化学. 第七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
[4] 胡育筑. 分析化学习题集. 第三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年
[5] 王玉枝等. 分析化学(国家级精品课程),湖南大学,http://www.icourse163.org/course/HNU-1001691001
(4)物理化学I(E012036)
授课总学时:72;学分:4.5;课程性质:学科专业基础课
课程内容概要:物理化学主要内容包括化学热力学、电化学、化学动力学、表面现象和胶体化学等。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和胶体化学等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能运用热力学基本原理处理溶液、相平衡、化学平衡和电化学等方面的问题,能运用化学动力学方法讨论化学反应速率和机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化工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1] 郑桂富. 物理化学.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年
[2] 天津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 物理化学. 第五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3] 傅献彩. 物理化学(上下册). 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4] 韩德刚,高执棣,高盘良. 物理化学. 第五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5] 刘俊吉等. 物理化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天津大学,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TJU-1002528006
(5)化工原理II(E012010)
授课总学时:72;学分:4.5;课程性质:学科专业基础课
课程内容概要:化工原理是研究生产过程中各种单元操作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解决化工类型生产中各种物理过程问题的一门科学。本课程主要内容是流体流动与输送设备,传热和换热器、液体蒸馏、气体吸收,塔设备,非均相物系分离,蒸发、萃取、干燥等教学内容。该课程是应用化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单元操作原理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掌握有关基本计算方法,了解典型化工设备的结构和操作方法,初步具备基本的考察反应过程、设计和选择反应器及工艺条件的能力,逐步确立工程思想,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及从事工程实践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1] 柴诚敬,贾绍义. 化工原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
[2] 陈敏恒. 化工原理.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
[3] 谭天恩. 化工原理. 第四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年
[4] 王志魁. 化工原理. 第五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年
[5] 贾绍义. 化工原理(国家级精品课程),天津大学化工学院,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TJU-1002578001?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6)仪器分析(E012012)
授课总学时:32;学分:2;课程性质:学科专业基础课
课程内容概要:仪器分析是指采用比较复杂或特殊的仪器设备,通过测量物质的某些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的参数及其变化来获取物质的化学组成、成分含量及化学结构等信息的一类方法。仪器分析与化学分析是分析化学的两个分析方法。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1] 朱明华,胡坪. 仪器分析. 第四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2] 姚开安,赵登山. 仪器分析. 第四版.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
[3] 叶宪曾. 仪器分析教程. 第二版.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4] 方惠群,于俊生,史坚. 仪器分析. 第一版.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
[5] 白泉等.仪器分析(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江苏大学,西北大学,
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NWU-1205767808?from=searchPage
(7)高分子化学II(E013020)
授课总学时:32;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程内容概要:高分子化学主要讲述高分子的基本概念、高分子化合物合成的基本原理及控制聚合物反应速率和分子量的方法、高分子化学反应的特征以及聚合方法的选择;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高分子材料领域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高分子材料的基本概念、合成原理、聚合方法、结构、性质及结构与性能之间的规律性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为以后从事高分子材料学习工作奠定专业理论基础。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1] 潘祖仁. 高分子化学. 第四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2] 潘才元. 高分子化学. 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年
[3] 何曼君. 高分子物理. 第三版.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4] 殷勤俭,周歌. 现代高分子科学实验.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5] 王冬梅等. 高分子化学(国家级混合式一流课程),山东科技大学,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NCU-1206613806
(8)精细有机合成原理(E014014)
授课总学时:32 ;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限选课
课程内容概要:精细有机合成原理着重介绍精细化工生产中常见的各种有机合成单元反应,从反应物结构、反应历程来探讨影响合成单元反应的各种因素,并阐明基本原理和应用范围,且辅以重要的生产实例,从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精细有机合成的基本思路、技术方法,会制定精细有机化学品的合成路线,优化合成条件,为毕业后从事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和研制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1] 冯亚青. 精细有机合成. 第三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年
[2] 吕亮. 精细有机合成单元反应.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3] 韩福忠. 精细有机合成原理与技术.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8年
[4] 王建新. 精细有机合成.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8
[5] 冯亚青等. 精细有机合成化学与工艺学(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天津大学,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TJU-1003020010
(9)工业分析(E014020)
授课总学时:32 ;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限选课
课程内容概要:工业分析是分析化学在工业生产上实际应用的一个分支,它不仅要运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等专业理论和技能,而且还要应用数学、岩石矿物学、化学工艺学、环境科学、计算科学等工业生产和工业分析中所涉及的领域的知识。因此,学好有关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是学好本课程的基础和条件,也是将来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化学化工行业分析工作者的基本条件之一。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1] 张燮. 工业分析化学.第二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年
[2] 张小康,张正兢. 工业分析.第二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
[3] 李广超. 工业分析.第二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年
[4] 梁红. 工业分析.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3.特色课程及简介: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I、化工原理II、分离科学与工程、精细有机合成原理、工业分析、材料现代测试方法、应用化学专业生产实习
(1)无机化学(E012031)
授课总学时:72 ;学分:4.5;课程性质:学科专业基础课
特色类型: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课程特色:无机化学是应用化学专业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充分查找并利用相关网络资源等能力;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如何将专业课的学习和德育渗透巧妙结合,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大学生是每一位专业课教师的职责所在,无机化学专业知识讲授过程中,切实做到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将“理想信念”“职业道德”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纳入课程体系,更新“专业基础+能力培养+价值引领”三融合的无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促进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2)有机化学I(E012016)
授课总学时:72 ;学分:4.5;课程性质:学科专业基础课
特色类型: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省级教学示范课程、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培育项目、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专创融合课程。
课程特色:基于OBE教育理念,结合专业特点和具体学情,构建“课前自主学习-课中互动联系-课后讨论实践”的教学流程,促进线上线下教学深度融合,突出应用能力培养,持续提升课程的高阶性和挑战度;结合新工科能力导向,面向有需要的学生开放实验室,指导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加挑战杯、大学生化学知识竞赛等学科竞赛,增加课程的挑战度,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产出导向的能力教学;同时通过适时把科学世界观、新时代工匠精神、科技创新、安全生产、生态文明思想等融入课堂教学,为学生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激发其学习报国的热情。
(3)化工原理II(E012010)
授课总学时:72 ;学分:4.5;课程性质:学科专业基础课
特色类型: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专创融合课程
课程特色:化工原理主要讲述化工生产过程的单元操作及所用设备的基本理论知识,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学加工类生产中各种物理过程问题的工程学科,承担着工程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双重教育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逐步培养学生单元操作和设备选择的能力、工程设计的能力、操作和调节生产过程的能力、实验技能、过程开发或科学研究的能力。化工原理课程蕴藏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化工原理的课程特点,挖掘和凝练其中大量的思政教育资源和素材,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强化学生对新时代祖国文化自信、政治认同、德育传承和国家意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致力于科技生产、报效祖国的情怀。通过指导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加挑战杯、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等学科竞赛,增加课程的挑战度,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产出导向的能力教学。
(4)分离科学与工程(E013019)
授课总学时:32;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特色类型:校企合作共建课程
课程特色:分离科学与工程向学生系统地介绍常用的物理分离法和化学分离法的基本原理、基本过程和实验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分离科学中常用分离方法的基本理论和和基本知识,熟悉常用分离方法的分离特点,了解现代分离方法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分离方法和分析仪器的联用技术,能结合具体问题,设计一般的分离流程。本课程教学实践和应用性较强,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以校企合作共建为契机,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摒弃过去以教材为核心,以章节为次序的教学模式,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打造课程教学指导书,把教学内容以项目式方式进行展开,使每一个任务都与实践操作技能紧密结合。
(5)精细有机合成原理(E014014)
授课总学时:32;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限选课
特色类型:校企合作共建课程、省级教学示范课程
课程特色:通过企业调研、毕业生回访、教师到企业中实践、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基地等方式,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思路;签定校企共建课程开发协议,结合精细化工专业工作岗位的技术要求与职业要求,由教学团队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发课程教学体系,主要基于精细有机合成单元反应类型、毕业生实际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来确定,同时兼顾学生的提升空间(如介绍国、内外最新的合成技术成果等);积极进行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引导、行动导向、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适时把科技创新、安全生产、生态文明思想等融入课堂教学,为学生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激发其学习报国的热情。
(6)工业分析(E014020)
授课总学时:32;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限选课
特色类型:校企合作共建课程
课程特色:工业分析是理化检测方向的专业限选课程,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工业生产和科研中的原材料、中间产品、产品以及工业三废等物质的分析检验方法,为进一步应用相关知识和技术在解决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所涉及的化学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课程与工作生产直接相关,工程实践性较强,为此,本课程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引入企业工作流程和标准,建立工学结合的课程建设机制,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手段,突出能力为本的原则,以岗位实际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在校企合作中,建立由企业技术人员组成的课程内容开发团队,共建课程教学体系,开发具有行业特色的校本教学资料。
(7)材料现代测试方法(E014021)
授课总学时:32 ;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限选课
特色类型: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课程特色:材料现代测试方法概述了现代材料分析技术中X射线衍射分析、电子显微分析、热分析等测试方法的起源与发展、基本原理、仪器结构与功能、分析方法及应用等知识,是解决材料化学组成、微观形貌、物相结构和宏观性能之间关系的重要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材料结构分析表征所需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备初步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本课程建设过程中,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式设计等课程教学各环节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成果导向目标,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立项。
(8)应用化学专业生产实习(E017002)
授课总学时:2周;学分:2;课程性质:集中安排的实践教学活动
特色类型:校企合作共建课程
课程特色:应用化学专业生产实习是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方式,进一步体现了理工结合的特色,具有实践性强、综合能力要求高的特点,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本课程在合作共建设的校外实习基地进行,采用校内专业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联合指导的教学模式。通过专业生产实习,巩固、拓宽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专业生产实习中,通过对某一特定的生产车间或特定的生产装置的全面了解,掌握该车间或装置的生产工艺和流程,获得该生产工艺的生产实践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毕业后的实际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4.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军事训练与国防教育、社会实践活动、课外科技文化活动、课程设计、工业见习、综合化学实验Ⅱ、应用化学专业生产实习、材料化学课程设计、精细化工方向课程设计、理化检测方向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七、课程结构及学时(学分)比例
本专业课程(集中安排的实践教学活动除外)分为通识教育必修课、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六大类。课堂教学总学时数(不含集中安排的实践教学活动学时数)为2346学时,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为690学时,占29.4%;学科专业基础课为904学时,占38.5%;专业必修课为336学时,占14.3%;专业限选课192学时,占8.2%;专业任选课96学时,占4.1%;通识教育选修课128学时,占5.5%。
本专业规定最低毕业总学分为177学分(含集中安排的实践教学活动学分)。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为39.5学分,占22.3%;学科专业基础课为50.5学分,占28.5%;专业必修课为20学分,占11.3%;专业限选课10学分,占5.6%;专业任选课6学分,占3.4%;通识教育选修课8学分,占4.5%;集中安排的实践教学活动(不含课内实验教学)39学分,占22.0%。
八、必要说明
应用化学专业2021 版人才培养方案,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化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工程教育认证要求、新工科专业建设要求,结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培养应用型人才修订。
1. 本专业坚持育人为本,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将工程教育认证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重视学生艺术审美、大学语文、工程伦理、职业伦理、科学伦理教育等通识教育,注重与数据科学与技术、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课程的交叉与融合。
2. 本专业坚持产教融合,以学生能力为导向,突出学科交叉,以新理念、新形态、新方法带动新工科建设,形成多主体参与、政产学研深度融合人才培养共同体,注重专业的升级与改造,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3. 本专业坚持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府合作,探索产教深度融合合作机制,与海华科技、天润化工、格润生物有限公司等多元主体协同,建立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校企合作课程,加强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需求的高契合度。
4. 本专业推行“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的暑期工程创新实训(小学期),加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5.本专业坚持质量先行,构建校、院、教研室三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构建了完整的质量系统,在课程、实验、实习、毕业设计、创新创业、劳动教育等各教学环节建立了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