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系统  ◆办公系统  ◆财务报账  ◆资产信息  ◆VPN 服务  ◆学习通  ◆毕业论文  ◆学校首页

[三全育人典型案例]课程育人之新工科课程思政建设

发布者:hxx发布时间:2023-10-11浏览次数:624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2019年作为安徽省第三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立项以来开展了新工科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

一、聚焦主渠道,教书育人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强调以“以建立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为关键,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三全育人”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是高校党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途径。课程育人是高校聚集自身师资队伍优势,开展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重要主阵地。

二、多措并举,扎实工作

1建立教案评价制度

制定《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案评价制度》,学院党委与各教研室负责人签定意识形态责任书,利用全院例会和教研室活动机会,组织教研室主任对教师教案的严格把关,对未包含课程育人内容的教案“一票否决”,并限时进行整改和落实,同时,评比优秀课程内容案例,供教师参考和学习,形成课程育人的良好氛围。

把课程育人和课程思政的内容纳入全院思想政治工作中,定期研究、专题部署、专项督察,确保教师队伍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不动摇,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理论水平和职业道德修养,引导全院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通过网站和“两微一端”等平台讲好师德故事,营造尊师重的良好氛围。

2建立专业教师课程育人主体作用发挥有效机制

 集聚教学师资优势,强化课程育人,通过深入实施“课程思政”,深度挖掘和发挥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具体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开展全体专任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训,把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纳入课堂教学,作为课堂讲授的重要内容。按照“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的要求,深入挖掘各类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及各教学环节育人功能,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针对课程思政,我院教研活动中开展了课程思政教学的大讨论,在教工支部活动中开展课程思政经验交流活动,经过大讨论大家形成了课程育人的思想。

其次是我院积极推进教学方式改革,推进教学模式创新,在课程思政背景下,以思政元素融入课程为目标,从课程内容、教学手段、线上教学、双语教学、教学考核、课程教学队伍建设等方面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举办“三全育人”杯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比赛,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比赛分为教授组、副教授组、讲师助教组,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现场评分颁奖。各参赛教师在比赛中深入挖掘课程本身所蕴含的有正确导向的思政元素,既讲解专业知识,又启迪学生做人做事的人生道理,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潜移默化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围绕教学主题考察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

再次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毕业生心中的好老师”评选活动。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开展了2020届、2021届、2022届毕业生开展了“毕业生心中的好老师”评选活动。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从学生层面,开展“毕业生心中的好老师”评选活动。活动中体现了“三全育人”的重要思想,学生不仅仅从课堂教学方面去评价教师,而是涉及了管理、思政等多方面的因素。

最后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落实课程思政任务。各教研室开展学习交流,全院教师明确了高校教师要有政治觉悟和责任担当,认识到自身职责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不断增强为党的教育事业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院加强质量监控,持续改进课程育人。学院制定《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教学督导工作实施意见》,将课程思政要求纳入教学督导的内容。

3、课程思政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将伟大抗疫精神纳入课程思政教育

202098日,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概括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全院教师深入学习了伟大抗疫精神,并将抗疫精神纳入课程思政教育,将化学知识和抗疫结合起来,将民族自豪感深入到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将抗疫斗争中的生动故事作为最鲜活的思政课素材,引导青年学生树立为民族复兴而读书的崇高理想,引导学生在服务人民、奉献祖国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真正为青年学生精神成长打好底色。

同时积极挖掘线上教学的课程思政元素。疫情将面授课堂转化为线上教学,不仅需要技术上的更新,也需要理念上的转型,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与互联网自身的交互性结合,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讲好课程思政这门课。线上教学的空间更大,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设立高层次清晰的学习目标,建立多元互动信息平台,组建分工协作的学习团队,技术服务教育,本就是一堂鲜活的课程思政课。

三、持续推进,成效明显

12019年以来学院省级、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培育项目2项,省级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引领基地1项、线上课程(MOOC1项、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1项、线上线下混合式社会实践1项,省级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团队1项、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2项、省级课程思政项目5项,发表课程思政论文2篇等。

  1. 经过几年的教学探索,逐步建立课程思政指标体系与专业课程体系之间的对应矩阵关系,形成个性化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创新课程思政的方法与模式,并得到省教育厅、新安在线等省级媒体报道。

课程思政“三维融入”法创新教育

学院李彤老师所讲授的《仪器分析》是材料专业的基础课之一,她围绕“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学用一体、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将仪器分析课程内容分散的思政元素整理糅合,形成了“知----行”的思政教育主线,贯穿教学全过程。

课堂以社会热点、国家时政、科学前沿等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感受事件反映的道德问题,通过具体的图像、动画、视频为载体,在知识点中融入三个维度的思政教育内容:家国情怀、科学观以及个人品格。

在介绍高效液相色谱法时,李彤介绍了婴儿配方奶粉6个批次抽检不合格以及三聚氰胺有毒奶粉的食品安全事件,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道德问题以及职业道德和底线,实现了思政元素反哺教学,使专业课程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发挥隐性课堂的思政教育功能,达到1+12的效果,有效提高了学生对自己专业的认可度,也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这样的案例让我体会到我们手中的仪器不再是一台简简单单的设备,而是一位兢兢业业的卫士,它所显示的每个谱图都代表了一份责任,”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学生杨李林认真地说到,“只有学好这门课,才能让每份数据变得更有意义和力量。”

“六步法”构建课程思政育人新模式

在《无机材料现代测试方法》课程教学中,金效齐博士秉持“学以致用,学用相长”,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构和更新,将学术研究、科技发展前沿成果、经典工程案例及我国重大研究成果等内容迁移到教学内容中,将课程思政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解决了课程思政内容与专业课程内容有效连接不足问题;同时进行了“身临其境,价值内化”学生深度参与的教学设计,关键阶段设置专题讨论课。

在非金属矿物领域,如何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鉴定玉石真伪?在中国航空航天领域,如何对火星、月球上矿物成分进行分析?这些案例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参与度和学习的体验性。很多同学都感慨,“课堂讨论时总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

通过建立“六步法”课程思政育人模式,以“四求”为课程思政目标为引领,金效齐打造出三大思政元素,凝练出16个“四有”课程思政案例,设立多种形式的课程思政监测点,对学生思政效果进行短期和长期的跟踪监测,形成了专业知识学习、能力提升和启智润心的教学环境。

3、学科专业建设得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2022年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成功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生积极参与各项创新创业活动,2022年全国大学生第十六届化工设计竞赛,获全国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指导学生参加化工原理竞赛,获华东地区二等奖1项;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市政环境类创新实践能力大赛”,参赛队伍达到70余支,获得省级奖励10项;学生参加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获三等奖1项;指导学生参加“第十届“挑战杯·华安证券”安徽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银奖2项,铜奖1项。学生发表二类论文1篇,三类论文1篇,四类论文1篇,参与发表论文3篇,一类2篇。参与申请发明专利40余项,其中学生作为第一发明人授权专利5项,综合素质显著提升。(编辑:李海燕;审核:李宗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