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巡礼|党建引领服务地方促发展,踔厉奋发产教融合育英才

发布者:hxx发布时间:2024-06-18浏览次数:193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落实三全育人、五育并举,面向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和地方产业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专业布局合理,契合地方产业。

为助力蚌埠市打造“创新之城,材料之都”人才需求,学院开设有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制药工程6个本科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一流(品牌)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级特色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应用化学专业为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学院与丰原集团共建安徽省聚乳酸应用研究院。学院建设有省级材料类专业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基地,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省级新材料未来产业学院。

师资力量雄厚,教科研成绩突出。

现有教师、教辅人员共67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9人,硕士生导师19人。具有博士学位38人,专业教师中博士占比56.7%。教师队伍中拥有全省优秀教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教坛新秀3人,获批4个省级教学团队,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近年来,学院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获得安徽省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安徽赛区)选拔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主编出版教材16部,共有30多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产学研基地。学院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积极融入地方产业,在硅基新材料、生物基材料、生物医药等研究方向上成果显著。近年来,获批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获批非金属矿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研究基金面上项目1项,青年基金项目2项。主持安徽省自然科学研究基金项目6项,安徽省重点研究与开发计划项目2项,主持产学研项目200余项,横向项目到校经费2500多万元,授权发明专利80余项,发表SCI/EI等高水平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专利或技术成果实现转化50余项。




建强科研平台,服务地方经济。

学院建设有安徽省硅基新材料协同创新中心,拥有安徽省硅基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硅基新材料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功能粉体材料蚌埠市实验室。学院拥有理化分析测试中心、基础化学实验中心、化学化工与材料实验中心,实验仪器设备总值8000余万元,总建筑面积7000 m2。学院与凯盛科技、安徽凯盛应用材料有限公司、蚌埠中恒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安徽丰原集团有限公司、海控三鑫(蚌埠)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安徽壹石通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蚌埠国钛纳米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学院与安徽凯盛应用材料有限公司联合解决固体废弃物问题,既充分利用资源又为企业增加了效益。学院与蚌埠中恒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展二氧化硅的生产及表面改性研究。学院为海控三鑫(蚌埠)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培养80多名玻璃生产与加工高级应用型人才,已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



  


党建示范引领,促进人才培养

学院2022年通过安徽省首批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创建验收,2023年通过安徽省第三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验收,2021年被评为安徽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学院本科生报到率98%,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研究生考取率稳定在24%左右。

近三年,学生获批大创项目国家级立项22项;获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银奖,校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先后在安徽省挑战杯系列竞赛中获得二等奖3项、三等奖13项;获省创业“挑战杯”大赛银奖2项,铜奖1项;学生发表论文6篇、参与发表论文25篇;学生作为第一发明人申请专利发明6项、参与专利授权和申请80项。




近三年,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多次获奖,在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华东赛区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仿真单项奖3项、优秀奖2项;第12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非数学类)省级三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华中赛区一等奖1项、三等奖1; 3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华中赛区三等奖1;4届全国大学生市政环境类创新实践能力大赛全国团体二等奖、省级奖励10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