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材化学院绿色环境保护者协会“花鼓跃新团”实践队赴怀远县常坟镇,围绕花鼓灯文化开展以“调研非遗传承现状,探索青年参与路径”为主题的社会实践。团队通过参观安徽省花鼓灯传习基地、访谈非遗传承人、参与技艺体验等形式,探究花鼓灯的历史脉络、当代传承生态及其面临的现实挑战。
在安徽省花鼓灯传习基地,实践队员观摩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马彩娣亲传弟子尹老师指导学员训练的实况。从基础功练习,到“走花场”“跳花鼓”等复杂技巧展示,学员们展现出高度的专注与热情。尹老师表示,“花鼓灯是常坟镇的文化瑰宝,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更多孩子了解和热爱这门艺术,将花鼓文化传承下去。”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花鼓灯文化,常坟镇还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17年,怀远县花鼓灯传习基地在常坟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成,建筑面积600平方米。传习基地长期开展有系统有规模的花鼓灯研究,建立了花鼓灯研究团队和花鼓灯资料数据库,集结花鼓灯专业表演和研究者,改良表演形式,创作更多农民喜闻乐见的剧目。以此提升花鼓灯文化与当代社会的适应性,拓展其受众群体,为传统文化的可持续传承与发展奠定基础。
通过访谈,实践团也了解到当前花鼓灯文化传承面临的两大核心困境:其一,青年群体认同薄弱。快餐文化冲击下,传统表演形式与青年审美存在代际差异,“传承主体老龄化”趋势显著;其二,职业发展通道狭窄。长达五年的系统训练与有限的就业领域形成矛盾,技艺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学员学习动力衰减,陷入投入产出失衡的传承困局。
此次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同学们既深化了对非遗传承复杂性的认知,也明确了青年在传统文化保护中的责任。未来,学院将持续支持此类实践,推动产学研用协同,为花鼓灯等地方非遗的活态传承提供智力支持与青年力量。(撰稿:陈艳文;编辑:李海燕;审核:张敏)